用心呵护 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郑”科普 心理健康知识 返回首页

学点心理学丨病态家庭催生心理疾患

发布日期:2024-03-07

作者:卫健委认证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  曹大刚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儿时的成长经历是未来是否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家庭中,长期的不良沟通与互动模式很容易造成心结,孩子常常是承受的一方,如果这些模式不加以改变与干预,症结往往会从一个微小颗粒逐步滚成大雪球,最终形成心理障碍。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心理问题的发生常与原生家庭中四种状况相关。

家庭暴力。童年经历埋下的祸根中,家庭暴力带来的影响最为深刻和严重。这些情况包括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等。这些让幼小、脆弱、无力的孩子难以承担的暴力,会让他们一直处于惊恐、愤怒、无法反抗和呼救的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身心创伤会一直深埋,伤口一直敞开,伴随这些孩子一生。即便长大后,他们也会经常泛起痛苦,产生羞愧、自责等负面情绪,甚至在受到外部负面事件刺激后,情绪和伤痛被引爆,出现对内或对外攻击性行为。

亲子分离。不管不顾的放养式育儿容易养出自卑、回避、没有安全感的人。童年时期与抚养者适度的依恋关系,对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合理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非常关键。如果年幼时,父母因各种原因没有时间陪伴,或孩子长期成长在单亲家庭中,会造成他们依恋关系断档,容易出现无助、回避、焦虑、恐惧、自卑等负性情绪。这些人长大后,也极度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亲密、稳定、信任的关系,人际支持网络很弱;也缺少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个性上更为脆弱,易发生抑郁症、适应障碍等问题。

控制过度。与不管不顾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管得太多。有些家长表面上看是爱护子女,实则是为了弥补自己没有实现梦想的遗憾。他们早早给孩子规划好人生路,希望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对孩子任何行为和兴趣过度干预,一言一行都要控制,让孩子完全没有自选动作,连空闲时间玩什么、与谁玩都要管。这种相处模式完全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孩子时时处于“备战”的担忧中,父母热切的成才期待也让他们感到窒息,这些都为日后的焦虑症埋下种子。另外,由于全方位被安排、被控制,且要不停地竞争,这些孩子人生意义感较低,最后成了“空心病”,不知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生命力越来越枯竭。

过于溺爱。“脂肪肝式家庭关系”给孩子太多油腻的爱,把他一颗健康的肝都给包围住了。有求必应会导致孩子适应功能退化,逐渐失去独立面对生活、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可能变得缺少责任感、没有边界意识、做事没有底线,未来犯错的几率更大。

要想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独立性,在孩子需要呵护的时候紧紧地抱住他们,在他们需要独立的时候就静静欣赏;逐步、适当地放手,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如果童年的创伤仍困扰着成年的你,建议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重新认识自我与家人的关系,激发内在力量,减少身心伤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