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教师评析高考语文试卷:固本强基提升素养,守正创新平稳过渡

2024年06月07日 17:12 新闻中心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语文教师 李楠

2024年是河南新高考过渡年,也是河南新教材使用后的第一届高考,今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高考Ⅰ卷。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着力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充分发挥高考命题选才育人功能。

一、 稳中有变,平稳过渡

作为高考改革过渡阶段,今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新高考Ⅰ卷难度适中,较为平和,给予学生作答信心。试卷结构和题量与去年全国乙卷相比,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详见下表)。

语文试卷变化

模块

2023年(全国乙卷)

2024年(新高考Ⅰ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3道选择题)9分

现代文阅读Ⅰ

(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19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1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1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15分

现代文阅读Ⅱ

(2道选择2道主观题)16分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19分

文言文阅读

(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22分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结构基本不变,15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两篇文本

(2道选择3道主观题)20分

一篇文本

(5道主观题)18分

写作

分值不变 60分

试卷整体结构稳定,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模块。从试题类型上看,变化有四个方面:其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一篇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量和题量较之前减少;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一道选择和主观题;其三,增加文言文考题所占比重,由一道主观题变为两道主观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变化最大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两篇文本变为一篇文本,且采用“一拖五”的形式,五道主观题分别考查成语、病句、补写句子、修辞与逻辑。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结构和分值基本不变。诗歌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七言律诗《宿千岁庵听泉》,学生对刘克庄也并不陌生,选修部分曾选入刘克庄的诗歌《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而这首诗歌本身用词不晦涩,语义不难读懂,主观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诗歌鉴赏常见考点,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中的对比即可。名句默写情境设置兼顾限制与开放,涉及的篇目《归园田居》和《屈原列传》出自统编版必修上册和选必中册,且皆为名句。开放性默写考查“以汉代唐”的手法,考生很容易能联想到课内所学《燕歌行》或者白居易的《长恨歌》。三道默写题都很平易近人,让考生一上场就能吃一个“定心丸”。

试卷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整体思路,没有偏题、怪题、难题,既符合学情,又有一定的区分度,助力新老高考平稳对接。

二、 固本强基,提升素养

根深才能木茂,本固才能枝荣,今年的高考试题尤为注重基础,考查关键能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具体语境中明晰其概念和用法。

试卷中有三处关于手法的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借喻的运用,诗歌鉴赏中分析对比手法,现代文阅读Ⅰ《论持久战》第4题考查了设问和反问在文中的论证效果。与之类似,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用题中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设问和排比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这也提醒考生回归语文学科本位,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把握语言文字特点,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高考语文继续强化教考衔接,着意关联教材。其一是显性、可见的关联。名篇名句默写和文言文阅读第11题课内外实词的比较都直接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是隐性的关联。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选自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而统编本教材收录了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考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已了解毛泽东同志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说理艺术,可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现代文阅读II选自徐则臣的《放牛记》,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随笔,其中第8题的题干设问,“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是以文中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的学习提示也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富有深意的句子,“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才能理解文章深意。文言文试题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讲述了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故事,关联统编教材选必中册《苏武传》中李陵劝降一段,考生结合所学能对李陵这一悲情英雄有更多元的理解和判断。

作为新教材使用的第一届,新课标1卷释放的信号是转变教学理念,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拒绝模式化、浅显化、套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不变应万变。

三、 守正创新,亮点突出

纵观整套试卷,高考命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标准化的答案少了,开放性答案多了,这有助于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挥和创造。

比较典型的是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文试题的思辨性很强,类似于2022年上海卷的作文题,题目简洁却有着丰富的思考空间,考生可针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阐述自己的看法。

当然创新题型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对往年命题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也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例,今年这种“一拖五”的设题形式并非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的语用题中,在2023年全国甲卷中亦能找到踪迹。命题者也是设计了五道有内在联系的试题,各有侧重,又由浅入深,形成合理的梯度,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整套试卷特色鲜明,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特点,稳中有变,开放灵活,注重思维提升,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服务科学选才。

图/文: 责编:王佳莉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
Baidu
map
'; str += ""; str += "
返回 打印
"; str += "
"; article=document.getElementById('article').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 += "
" str += "
" str += "网页地址:" str += window.location.href str += "
";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