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李争亚认真上课
同学们激烈讨论
物理组全体教师及丁慧平主任听课
张茵老师评课
教务处主任丁慧平对课堂给予高度评价
3月17日下午,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12)班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惊叹声。通过一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汇报课,物理教师李争亚带领学生从探究水泥管道中“飞天遁地”的小球出发,直至揭开航天器的宇宙奥秘。物理组全体教师及教务处主任丁慧平全程观摩,共同见证了一堂“让物理活起来”的创新课堂。
趣味实验开场:小球为何能精准“回家”?
课堂伊始,一段趣味视频瞬间点燃全场:一枚小球从水泥管道内壁高速滑过,划出完美弧线后精准落入小女孩的背包。学生们屏息凝神,直到小球“归位”才爆发出欢呼。李争亚抛出“小球为何没有飞出管道?”的疑问,随即借助火车脱轨、汽车飞桥的惊险视频,将抽象的“离心力”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高一12班的王同学感叹:“原来物理定律就藏在那些‘翻车现场’里!”
火车转弯“变形记”:从脱轨危机到赛道飞驰
李争亚以“火车转弯”为线索展开水平面圆周运动的深度探究。先引导学生剖析传统铁轨高速运行的安全隐患:“轮缘与轨道剧烈摩擦,就像穿溜冰鞋急转时脚踝承受的压力!”随即抛出核心问题:“如何让30吨钢铁巨兽优雅过弯?”当课件切换到外高内低的倾斜轨道模型时,学生们化身“铁道工程师”,通过受力分析发现轨道压力竟能转化为向心力。展示高铁过弯实景视频时,有学生兴奋举手:“这和赛车漂移原理异曲同工!”课堂顺势从轨道交通延伸至赛车竞技,在轮胎与轨道的摩擦尖啸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闭环。
拱桥上的“失重冒险”:为何现实桥洞总爱“驼背”?
当李争亚将探究维度转向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时,首先引导学生比照火车转弯问题思考现实多拱桥的物理成因。通过公式推导,学生们发现拱形结构能通过压力分解生成向心力,有效分解桥体压力。随着教学进程推进,李争亚亮出教学秘密武器——可模拟汽车过桥的轨道实验装置。当小球以不同速度冲过拱桥模型时,电子屏实时数据显示:过拱顶时压力骤减,经凹槽处却爆表。这就是现实桥梁多为拱形的物理密码!李争亚话音未落,在学生的惊叹声里,数据跃动间完成理论推演与实验验证的认知闭环。
从黄土地到星辰大海:一堂课的“宇宙级”延伸
课堂尾声的习题环节再掀高潮。当李争亚设问“若拱桥半径等于地球半径,汽车时速度超过临界速度时,会做什么运动”的疑问时,引发出学生的无限遐想,为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和第一宇宙速度的讲解做下铺垫。这巧妙的知识迁移,将课堂视野从路面延伸至苍穹,用物理定律架起了连接大地与星空的桥梁。
课后研讨中,学校教务处主任丁慧平高度评价:“李争亚把艰深的物理公式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体验,这正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培育。”物理组各位老师对本节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本节课展现了“用知识解决真问题”的教学智慧。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思维的火花,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习指向未来。期待更多青年教师以创新之姿,在这方讲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教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