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内卷”泛化

2024年11月06日 11:5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教育有竞争、学习有压力,并不一定都是“教育内卷”,也不一定都会导致“教育内卷”,把一些必要的、必需的竞争当作“教育内卷”来反对,这本身就是要反对的

“内卷”,是近年出现的高频词。将“内卷”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有了“教育内卷”,用来形容教育领域存在的非理性无价值竞争,引发了人们思考和共鸣。

不可否认,教育领域的确存在以应试教育为典型特征的“内卷”现象,其本质是极端功利化、短视化教育理念所带来的产物,它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严重损害了教育生态和学生身心健康,加剧了社会公众的教育焦虑,是一种必须坚决抵制的“教育污染”。

但当前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教育内卷”被过度解读并逐渐泛化为一切教育竞争,甚至一些正常的教育活动也被称作“教育内卷”。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澄清谬误,警惕“教育内卷”泛化,否则其负面影响不小。

比如,把正常的教育竞争看作“教育内卷”。高考、中考是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不可避免存在教育竞争,这是教育的正常制度安排。但许多人一提起高考、中考,就把其与“内卷”“应试”等相提并论,以反对“教育内卷”之名行反对考试之实。因反对“教育内卷”而反对考试,仿佛没了考试,也就没了“内卷”。事实上,我们反对“教育内卷”,反对的是过度的教育竞争,而不是正常的教育竞争。

又比如,把正常的学习负担说成是“教育内卷”。许多人将学生必需的努力和合理的追求卓越混同于无意义的、过度的竞争和内耗,好像学生不应该做作业,不应该有学习负担。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任何学习都是有负担和压力的,这些负担是必要的,有些压力是必需的。我们要反对的是过重的、机械重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学生不应该有负担。

再比如,把家长的正常陪伴说成是“教育内卷”。近年来涌现的“直升机父母”“鸡娃”“虎爸虎妈”等词语,就直观地展现了家长“内卷”的激烈程度。但反对家长“内卷”,认为学习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无须关心孩子的学业,甚至将正常的亲子陪伴和学业指导也视为“教育内卷”,就不可取了。

我们反对“教育内卷”,但同样要警惕“教育内卷”被过度解读和泛化。因为将一些原本不属于“教育内卷”范畴的教育现象归入其中,极易导致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泛化现象?究其根源,是功利化、短视化的思想所致。一些教育咨询类公司、学科类培训机构、商业类媒体、教育类自媒体,为了自身利益,利用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大肆贩卖兜售教育焦虑,不断制造和强化教育的“欠缺感”,销售所谓的正确教育方式,扰乱人们教育思想,让家长和学生感觉有学不完的知识、考不完的试,以及达不到的完美教育标准。

这种营销策略中蕴含的极端功利化教育思想,冲击和破坏我们的教育价值体系,它模糊了人们对教育的正确认知。一方面,它让人们认为,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就是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名校。另一方面,在这种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一些人对真正的教育缺乏清晰的认知。人们面临着教育压力,这种压力不断地传播并相互传染进而将压力与焦虑不断升级,从而导致“教育内卷”被过度解读和泛化。

当然,“教育内卷”及其被泛化的成因多元复杂,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交织的结果。比如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评价单一、社会学历歧视、家长观念等。

解决“教育内卷”及其泛化现象,需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方面,功利化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资源的有限和竞争的激烈,家长担心孩子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寄希望于通过教育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更高的学历,进而赢得社会竞争。这种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另一方面,是要让教育回归本真,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树立真正重视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发展。

而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扩大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振兴县域普通高中,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给予不同禀赋的学生以多元化出路,持续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提升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度,让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有上升的空间、美好的前途,从而缓解当前的教育焦虑。

同时,要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低效、重复、机械式训练的主要根源。

还要多措并举,比如,依托教育培训监管部门和广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营造校外教育培训的良好生态;构建育人本位的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消除对第一学历的歧视,建立以能力和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标准。

教育有竞争、学习有压力,并不一定都是“教育内卷”,也不一定都会导致“教育内卷”,把一些必要的、必需的竞争当作“教育内卷”来反对,这本身就是要反对的。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作者:刘静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06日 第02版 版名:评论·时评

文: 责编:王佳莉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
Baidu
map
'; str += ""; str += "
返回 打印
"; str += "
"; article=document.getElementById('article').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 += "
" str += "
" str += "网页地址:" str += window.location.href str += "
";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