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河南将开展一系列行动。10月29日,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我省发布《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重点推进医疗、教育、科研、工业、农业、文旅、城市管理、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9个重点行业人工智能应用。
明确到2026年底,力争2~3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形成2~3个先进可用的基础大模型、20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一批面向细分场景的应用模型、100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案例,涌现一批制度创新典型做法和服务行业应用的标准规范。
构建智能教育基础环境
在医疗方面,行动计划要求,重点发展智能医疗、智能医药、智能中医药管理、智能健康管理等应用场景。依托省内医疗领域科研机构和医院,加快推进智能医学研究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卫生健康行业场景应用,提升基层普惠医疗服务水平。
教育方面,重点发展智能化教育、智能教育管理、智能教育评价等应用场景。依托省级智慧教育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在线课堂、虚拟教室、智能学习平台建设,构建虚实融合与跨平台支撑的智能教育基础环境。汇集优质教学案例、讲义素材、施教方法、学生心理健康等教学知识,建设跨学科、跨学段教育大模型和个性化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
科研是各个行业进步的基础,行动计划也对人工智能+科研作出要求。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合成生物、药物研发、基因研究、新材料研发等应用场景。
汇集海量数据培育“产业大脑”
重点发展产品辅助设计、智能柔性生产、精细化质量检测、智能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场景。
在工业方面,要求聚焦“7+28+N”产业链群,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人工智能企业构建工业大模型和产品设计、虚拟仿真、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平台,汇集海量工业数据,培育“产业大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融通发展,支撑生产监控、零件追踪、设备预维护、缺陷分析、智能决策分析及全流程自判断与自决策,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改造。
农业方面,重点发展农作物智能管理、智能养殖、智能农机等应用场景。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新资源平台,建设农业大模型,加强智能农业设施建设。
推进固定场景下的智能驾驶发展
在文旅方面,重点发展智慧景区、文物保护、内容创作等应用场景。汇聚文学作品、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景点等优质文旅数据,构建文旅大模型。支持建设基于大模型技术的甲骨文字检测系统,推动甲骨文等文物保护整理与文创产品开发。
在城市管理方面明确规定,重点发展智慧交通、政务服务、社区治理等应用场景。依托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在城市大脑建设中运用大模型技术,构建互联网地图数据、物联网传感数据和位置服务数据等多元融合的城市时空运行数据框架,实现智慧城市底层业务统一感知、关联分析和态势预测。构建交通大模型,精准预测交通流量及拥堵情况。
打造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决策科学中心
生态保护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行动计划要求,重点发展污染预测、生态环境风险处置、黄河保护等应用场景。打造生态环境数据“一张图”和天空地立体智能感知“一张网”,提供大气、水质、土壤状态监测和趋势预测等服务,及时发现和处置生态环境风险。
在防灾减灾方面,重点发展灾害预警、突发事件处理、防汛、地质灾害防治、火灾防控和消防救援等应用场景。
此外,还要探索人工智能多元化应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能源、金融、人力资源、消费、时空信息等行业的赋能作用,打造一批行业细分应用场景。
不断夯实基础为创新要素保驾护航
要在重点行业实现人工智能,就需要有创新要素的不断供给。
行动计划要求,要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制定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统筹布局智能算力中心,加快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
夯实数据要素基础,聚焦重点领域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围绕技术创新、行业赋能、生态培育、标准应用、人才就业、数据安全等方面,开展省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试点。加快郑州数据交易所建设,争创国家级行业数据交易中心。引入具有通用大模型能力的龙头企业,支持省内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大模型。
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发挥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算法、工具集、模型库、适配认证等技术支持,降低行业应用门槛。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引进、培育算法模型研发高端人才、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等技能融合型人才。(记者 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