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更实用更接地气

2024年10月08日 11:0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近日,在浙江省衢州市,两名小男孩在与家人走散后,通过银行ATM机的紧急求助按钮成功求救,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自救。走失的孩子利用银行ATM机成功自救的现象,其实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如今年8月份,央视新闻也曾报道,一名小女孩走失后,通过向银行ATM机求助,成功找到了家长。

银行ATM机的紧急求助功能,虽然不是为了帮助未成年人而设置的,但正如多次出现的成功自救案例所示,它的确能给失联的未成年人提供帮助。并且,相比其他一些自救方式,它还具有多个方面的优势。一是,ATM机的社会普及程度较高,可以说大街小巷都不少见,且极具辨识度,容易被未成年人找到;二是,其紧急求助功能一般24小时“在线”,理论上可以让需要帮助的孩童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响应”。就此来说,它也算得上是一种提升未成年人安全系数的“准公共基础设施”,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让其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

当然,现实中,还有不少成年人都未必知晓ATM机这个功能,更遑论未成年人。这就需要从家长到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和机构,做出针对性的安全科普教育。事实上,近年来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像不少中小学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就是安全教育。但走失孩童向ATM机求助这样的“机智”且“接地气”的自救现象,也启示我们的安全教育,还可以打开更大的视野,向孩子传递更多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安全常识。

实际上,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本就应该重视凝聚社会合力,并与未成年人所面临的真实的生活环境相对接。这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社会主体,加入到未成年人安全网络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日常的安全教育,也要重视利用好各项社会资源,并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环境下,来思考如何传授给孩子更多可行和有效的自救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一种“想象”当中。

可以说,安全教育越是接地气,效果就越好,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程度也就越高。充分结合现实环境来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开发更多实用性强、与未成年人生活联系紧密的安全自救方法,值得学校、相关机构和部门共同努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作者:朱昌俊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08日 第02版 版名:评论·时评

文: 责编:王佳莉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
Baidu
map
'; str += ""; str += "
返回 打印
"; str += "
"; article=document.getElementById('article').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 += "
" str += "
" str += "网页地址:" str += window.location.href str += "
";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